解密他们的扶贫密码
以“访惠聚”之星、第一书记、草根宣讲达人、精准扶贫案例、美丽乡村故事为主要内容的“五个100”新作为展示活动已经开始,今日推出新一期精准扶贫案例。
稻田养鱼 为民探索致富路
喀什地区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索古鲁克村主要以发展生态旅游、种植水稻、蔬菜为主。该村共511户2267人,其中贫困户303户1261人,占到总户数的61%,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8050元。喀什地委史志办“访惠聚”驻村工作队紧紧围绕村民发展致富,立足该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,引导群众整合资源发展特色产业,打造该村金字招牌,助力村民脱贫致富,取得明显成效。
紧盯发展需求 开拓特色产业
工作队通过入户调查走访发现,多数村民对如何摆脱贫困没有想法、更没有思路、只是简单的按传统种植模式劳作,特色种植较少,增收致富渠道较窄,村民人均收入不高。工作队与村“两委”班了成员一同研究对策,经过求教专家、咨询村致富能手、养殖大户和反复调研论证后,认为发展庭院经济、种植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是快速有效的脱贫之路。
工作队找准了发展定位,聚焦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群众增收途径窄和难的短板,借助美丽乡村建设和政策支持,按照“庭院+棚圈+苗圃”的发展模式,通过农户房前屋后土地整理发展,实现户均1座棚圈。
同时,工作队还将发展特色水果和反季蔬菜作为拓宽农民增收的新途径,采取入户宣传算细账、为村民算增收账等形式,大规模组织乡村干部群众进行培训和观摩学习,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、凝聚了共识,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,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。
打造旅游景区 拓宽增收渠道
根据该村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族风情、特色民居建筑、田园(采摘)风光等特色优势,为进一步完善硬件配套设施,工作队积极与地区发改委、旅游局进行沟通协调,争取村级防渗改建、防洪、支渠防渗、道路建设、棚圈建设、低产田改造、污水处理、冷库建设等11个项目,村级阵地的硬件服务配套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。为不断提升“软文化”吸引力,工作队通过“找亲戚、托关系、搭桥梁”,与地、县相关职能部门和个体老板进行沟通联系,努力争取项目和资金,对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进行实用技能培训。
通过建立示范工程,工作队还联合综合实力较强的公司到村进行实地考查,希望通过引入资金和技术,开拓电子商务、实体店推销、农家乐旅游采摘等销售模式,通过外销至周边市场,增加群众收益,借助索古鲁克村打造古磨香村景区项目。目前,已具备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,不仅增加了索古鲁克村集体经济收入,还带动了村民就近就地就业,吸收了本村富余劳动力转移,增强了群众跟党走的信心和希望。
实施稻田养殖 引领产业发展
工作队结合索古鲁克村水稻种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,通过联系地区农科所、水利局、农业局、渔业检测中心等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对索古鲁克村气温、稻田环境和水质进行测试和指导,在农民单一种植水稻的基础上,引进稻田养鱼技术,以水稻种植为主、在稻田内养鱼为辅,采取不打农药、不上化肥的方式,生产纯绿色食品,发展特色“间作式”生态农业,打造金字旅游招牌。
根据传统耕种模式,亩产350公斤水稻,扣除成本纯收入为1040元;按照稻田间作养鱼的模式,亩产280公斤水稻和163.5公斤鱼收益来算,亩产值为12090元,较传统种植模式增收11050元。稻田间作养鱼的模式不仅可以促进水稻增产,更是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资源,扩大再生产,不需额外占用耕地就可以生产水产品,既增加农民收益,又可以让人们吃上放心的绿色食品,丰富人们的“菜篮子”。
同时,稻田养鱼相应加高加固田埂,增加蓄水能力,有利于防洪抗旱。根据食物链效应,此模式还具有较好的灭虫效果,可以降低疟疾、丝虫病及血吸虫等严重疾病的发病率,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,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。以此模式在该村大规模推广,按该村2000亩稻田计算,将给索古鲁克村人均增收9748元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美丽效益“双收益”。(喀什地委史志办驻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索古鲁克村“访惠聚”工作队)
“真”字当头来扶贫
和田地区洛浦县纳瓦乡尕帕阿日希村村民主要以传统种植为主, 2015年人均收入5372元。今年,和田地区地税局“访惠聚”驻村工作队紧紧牵住惠民生的“牛鼻子”,用真情下真功,从扶贫帮困开始,精准、灵活扶贫,助村民纷纷脱贫走上致富路。
结对子织牢帮扶网络
和田地区地税局“访惠聚”驻村工作队要求每个驻村队员至少联系1名村干部、后备干部、无职党员、“四老”人员、爱国宗教人士、重点人员、贫困户建立密切联系。
首先,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入手,强化宣传发动,协助村“两委”做好精准识别、扶贫规划、产业发展、贫困户技能培训等工作,共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144户478人,系统梳理归纳了因病、因灾、缺资金、缺技术等12种主要致贫原因,为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措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。
随后,工作队着力解决谁来扶、怎么扶的问题,确保精准扶贫,精准到位。
最后,工作队按照包村定点扶贫的工作要求,分处级、科级、其他人员的结对帮扶计划,积极协助单位帮扶人员定期到帮扶村,了解家庭情况,询问贫困户的脱贫意愿并制定具体脱贫措施,实现零距离对接,实行一户一策脱贫计划,建立一户一档扶贫档案。
提效果抓示范引导
在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+精准扶贫”实践中,工作队不断创新方式方法。2016年,在走村入户调查基础上,思考脱贫致富的方法,破解该村人多地少、种植见效慢等诸多难题,引导农户搞养殖作为脱贫致富的首选项目,以此来辅助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户创新增收。
为帮助该村发展养殖业,促进脱贫致富,工作队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引导贫困户走脱贫之路:一是精心选取该村在养殖方面有经验,懂养殖技术,有养殖意愿的80余户贫困户,总投入资金33760元,发放了1600余只黑鸡鸡苗、400余只鸽子,助力其发展养殖业。目的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,让示范户先行先试、以点带面,为今后全面推进精准扶贫打下基础,改变现阶段以输血式扶贫的单一模式,采取输血、造血两者并举的方式,推进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、创造性扶贫转变,以便农户能尽早实现脱贫。二是利用远程教育组织村民加大对畜牧养殖、林果管理等实用技术培训,提高村民种植和养殖技术水平和能力,同时通过果树新品种嫁接技术提高产值和效益,尽快实现增收。目前,已组织开展技术培训4场次,参加培训370人次,保证每户家庭成员中有1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,最大限度增加村民收入。
早谋划定准发展目标
在具体措施的落实上,工作队立足实际,逐步实现脱贫。一是通过发展生产和转移就业脱贫一批,及早谋划、主动衔接,优化现有的劳动力结构;二是通过技能培训教育实现脱贫的,工作队积极联系培训基地,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,帮助其实现自主择业一批;三是对老弱病残,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、未成年人,符合政策条件的,予以登记造册,按照程序上报社会保障部门审查批准实现政策扶持兜底一批;四是工作队实现项目扶持一批资金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大化,目前各项资金已到位410余万元,葡萄架、鸡舍、棚圈改造、牛羊养殖等专项扶贫项目正在建设,村民脱贫致富的热情和积极性高涨,各项工作开展顺利。
正如村民阿布都拉·艾力所说:“国家有那么好的政策,工作队帮助村民脱贫致富,我们再不努力,有愧党的恩情。”
今年,在和田地区地税局“访惠聚”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,尕帕阿日西村人均增收700元,达到人均年收入6100元,实现三分之一的脱贫目标,村集体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。(和田地区地方税务局驻洛浦县尕帕阿日西村“访惠聚”工作队)
“4+1”模式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
塔城地区乌苏市夹河子乡邓家湖村人多地少,村集体经济薄弱,种植结构单一,群众增收致富后劲不足。乌苏市委办公室、机关事务管理局“访惠聚”驻村工作队积极探索,以“支部+合作社+企业+党员+工作队”的“4+1”模式党建工作新载体,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,拓宽群众增收渠道,促进群众增收致富长效化、常态化,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。
调结构 唱响促农增收主旋律
乌苏市夹河子乡邓家湖村以前种植结构单一,群众产业结构调整意识不强。针对这一问题,工作队稳稳把握一个“调”字,依托邓家湖村地理位置、资源和传统的特色种植优势,通过多种形式动员广大群众转变思路,积极调整种植结构,实施“统一规划、统一发展、统一培训、统一指导”的发展模式,积极协调联系市农业局和科技局,举办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班,提升群众的种植技术,带领全村群众走出一条发展特色蔬菜、林果业种植的发展之路,将邓家湖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作物标准化示范区。
通过工作队的不懈努力,全村现在发展制种豇豆500亩、瓜果410亩、蔬菜1090亩,增加了亩产效益。种植户孙一进高兴地说:“我现在种植制种豇豆前期亩收入有5250元,再加上后期价格低落时留种成熟的亩收入1680元,两项收入合计6930元。”
传帮带 奏响精准扶贫新乐章
工作队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贫困户阿迪力·亚森有种植豇豆的意愿。工作队根据他家情况,制定帮扶方案,积极为他提供豇豆苗,并进行技术指导。工作队还积极号召全村党员干部开展“我是党员我帮你”活动,筹集3000元资金为他购买了豆杆,帮助他把3亩多地的豆杆插完。
工作队坚持“进门一声问候、见人一张笑脸、宣讲一腔热情、问题及时答复”的入户走访原则,严格贯彻落实脱贫攻坚的各项措施,把主要工作目标瞄准特困户、贫困户等困难群体,确定村干部和工作队分片包户进行走访,解决实际困难。2016年,邓家湖村共确定3户精准扶贫户,工作队采取“工作队+村干部+党员”的帮扶措施,确定6个党员帮扶1户贫困家庭的措施,多方筹集资金2.3万元为贫困户购买19只绵羊、200只鸡苗、2.8吨饲料,并承诺帮助联系收购,实现从产到销“一条龙”服务。
引企业 谱写群众致富增收曲
工作队依托邓家湖村特色种植优势,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,积极协调以合作的方式提供土地从而引进企业,投资新脱水蔬菜加工项目,建设生产车间、库房、办公室等配套设施,逐步带动培养一批农业产业发展实用型人才,为群众增收致富培养了“带头人”。
同时,工作队加大对合作社扶持力度,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,通过政策引导、技术扶持等措施,发挥合作社引领作用,将胜利合作社打造成蔬菜种植、销售、深加工为一体的农民合作组织,加快蔬菜产业升级,从根本上解决特色种植销售难的问题,切实拓宽农村经济发展路子、增强农民增收致富能力。
村民王新明说:“我现在加入了合作社,啥也不用担心,合作社统一采购、统一销售,没有什么后顾之忧,经济效益也一直不断提高,只要专心把菜种好,就能把钱挣到手。”
工作队充分立足驻村工作实际,通过调整种植结构、传帮带、引进企业等有效途径,不断拓宽增收致富渠道,激发了全村干部群众增收致富的干劲和动力,在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中,形成了思发展、谋发展的浓厚氛围。(塔城地区乌苏市委办公室、机关事务管理局驻夹河子乡邓家湖村“访惠聚”工作队)
穷山村迈向康庄大道
吐鲁番市鄯善县吐峪沟乡吐峪沟村常年干旱少雨,自然条件恶劣,是吐鲁番市级重点贫困村。2016年,鄯善县委宣传部、政法委“访惠聚”驻村工作队通过政府主导、政企帮扶、群众参与、旅游助力、合力攻坚等举措,依托景区优势,打造旅游产业链,使昔日“穷山沟”大步迈向“幸福康庄”大道。
做示范 扶贫有了“主心骨”
俗话说“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”,民族团结、平安创建等一系列工作,任务繁重而艰巨,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“两委”班子,群众就会变成一盘散沙,各项工作目标就无法实现。鄯善县委宣传部、政法委“访惠聚”驻村工作队从抓村干部思想入手,让村干部放下思想“包袱”,工作更有劲头,班子更有凝聚力。“众人齐心泰山能移”,面对扶贫脱贫艰巨的任务,在扶贫攻坚工作会议上,村党支部书记吾买尔·塔什信心满满地说:“贫困不可怕,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就一定能够带领吐峪沟村老百姓实现致富脱贫。”一番斩钉截铁的话语极大地鼓舞了村干部士气,班子成员纷纷签下“脱贫目标责任状”,层层传导压力。
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,做给贫困户看,引导贫困户干,村民对葡萄架式改造、畜牧家禽养殖、发展合作社、农家乐等一些致富项目的认识有了巨大转变,积极参与其中,很多贫困户都找到了适合自我发展增收的渠道。村民得实惠了,干部信心足了,在今年换届选举中,村“两委”原班人马均以高票当选,赢得了村民的广泛信任和支持。
兴旅游 喜迎天下游客来
吐峪沟村素有“国家历史文化名村”、“中国首批传统古村落”的美誉,村域内大峡谷、千佛洞、麻扎古村等景区享誉中外,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和观光者前来游玩。“来也匆匆,去也匆匆”,这是很多村民对外来游客的评价。守着“名山”却过着穷日子,眼睁睁地看着财富从身边溜走,工作队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
“思路决定出路”,只有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,坚定不移地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才能实现全面脱贫。工作队通过邀请专家论证,内挖自身潜力,一幅宏大的旅游脱贫致富画卷展现在群众面前。水泥道路、彩砖道铺到了家门口,残墙破壁得到维修,古村旧貌换新颜。
工作队考虑到村民海比布汗饭做得好,且家中庭院宽敞,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,发展农家乐一定有钱赚。工作队和村干部就一起上门给她做思想工作,还带她到吐鲁番葡萄沟考察。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她开办起了农家乐,因为饭菜香、价格合理,生意火爆。在她的影响下,景区附近31户村民也相继开办起了农家乐,大家坐在家门口就能把钱赚。
哈山·热扎克年轻头脑活,喜欢接触新鲜事物,发现村里的桑梓干、葡萄干、瓜干、核桃、杏干等物美价廉品质好,萌生了开网店做电商的想法,驻村队员帮他咨询开网店的流程和办理相关手续,网店开起来,从最初邮寄一些桑梓干、葡萄干、瓜干等,现在业务开展到话费充值,银行卡转账,火车票、飞机票代购等,生意做得红红火火。
现如今的吐峪沟村,围绕着旅游这项产业,家家户户都在盘算着如何赚钱,不久的将来,大型购物超市、星级宾馆也会在景区落地而起,村里的旅游产业会再上新台阶。
促就业 打赢扶贫攻坚战
吐峪沟村自然条件恶劣,人多地少是不争的事实,长期以来,村民思想守旧,很多农户守着一亩三分地就是不出门,依靠农业、种植业实现脱贫,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。解放富余劳动力,让更多的劳动力经商、外出务工才是治本之策。年初,结合“三冬”活动,工作队联合村“两委”多次组织各类技能培训班,为村民进行技能培训,争取让村民人人掌握一门技能。同时,积极鼓励两名养殖大户创建合作社,让有发展养殖意愿的农户积极参与进来,做大做强养殖产业。积极与本地大峡谷合作社沟通,介绍和鼓励更多的本地人到合作社就业务工;按照富民安居每个建筑队雇佣不少于1名本地人员的要求,督促建筑队多雇佣本地人员,通过多种渠道,基本实现了贫困户一户一工人,确保人人有事干、人人有钱赚。同时,积极与对口帮扶单位、企业对接,最大限度地争取物资和资金帮扶,村扶贫办科学统筹,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帮扶的贫困户身上,助其早日脱贫。
随着一个个惠民项目的落地生根,驻村队员的底气更足了,群众的干劲更大了。如今的吐峪沟村,脱贫攻坚的大幕已拉开,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,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的明天。(吐鲁番市鄯善县委宣传部、政法委驻吐峪沟乡吐峪沟村“访惠聚”工作队)
从特困村变脱贫村
从2013年村集体年收入为零的“空壳村”到2015年村集体年收入达到21万元,从村民年人均收入7000元增长到1.3万元,乌鲁木齐县甘沟乡东风村在乌鲁木齐市地税局三批“访惠聚”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,由原来的特困村成为脱贫村,让村民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,东风村成功创建为自治区文明村,并获得自治区档案示范村、乌市市级生态村等荣誉称号。
摘掉“空壳村”帽子
乌鲁木齐县甘沟乡东风村是一个海拔1750米的山区村,60%村民为哈萨克族,由于这里秋冬季漫长,昼夜温差大,120户常住农牧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养殖牛羊。
乌鲁木齐市地税局第三批“访惠聚”驻村工作队队长崔新乐介绍,东风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,农牧民致富渠道不畅,致富信息缺乏,村民迫切希望提高收入的意愿强烈。
如何帮助村集体解决增收问题,工作队想尽了办法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,工作队发现东风村的主街是前往乌市南山风景区菊花台的必经之路,去年由乌市地税局在主街旁援建了一座惠民楼,现在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哈萨克族手工艺品、旅游产品销售展示中心。发现了商机后,工作队指导村委会将惠民楼一层以5万元的价格对外出租,在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,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。
乌鲁木齐县丝美尔手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叶尔布力·白山说:“以前我的店面只有20平方米,在工作队的协调下,我租了一间稍大的展厅后,不仅路过的游客多了,公司名气也打响了,去年销售额就达到50万元。”
工作队积极想办法,按照乌鲁木齐县景区道路规划,需要修一条绕城公路途经东风村,工作队协调有关部门发放一次性公共草场补偿费15.44万元;工作队主动协调联系移动通信公司与村里签定为期10年的建移动塔合同,每年收取4000元占地费;将本村较偏远而又失管的70亩公共旱地租给本村牧民代管,村每年增加5000元的租金……一系列举措,使村集体收入不断增加,同时也摘掉了“空壳村”的帽子。
调整养殖模式促脱贫
围绕乌鲁木齐县旅游业发展的蓝图,工作队去年邀请新疆社科院专家帮助东风村谋划未来发展思路,打造南山旅游农家乐餐饮,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进行。东风村由于天气干旱加上饲料贵,牛羊出栏率低,羊肉价格一直上不去,村民人均年收入不高。
要想脱贫,必须转变生产模式,推行短平快经济项目,在乌市地税局党组的支持下,工作队与村“两委”决定引进品种鸡养殖项目,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。去年工作队将14万元的4200多只鸡苗免费发放到愿意参与养殖的92户农牧民手中,并赠送每户50公斤鸡饲料,同时还协调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服务,年底为村民找销路,养殖户年底户均增收6000元左右。
2016年,工作队与村“两委”继续推广该项目,在去年工作基础上,对鸡苗的培育周期和防疫处理做了升级,为村民发放2公斤以上的“青年鸡”,这种鸡苗发放育肥后就可以出售,达到快速增加村民收入的目的,实现普遍惠及的精准扶贫。
贫困户哈日甫拉在宣讲时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:“在工作队的帮助下,我养的鸡销路很好,今年有了积蓄,日子越过越有奔头!”
拓宽致富门路夯根基
今年是自治区第七个民生建设年,工作队和村“两委”经过认真研究,广泛征求村民意见,确定了“奶牛养殖”项目,此项目被自治区“访惠聚”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自治区扶贫办批准列为全疆390个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(发展资金)建设村民惠民生工程项目之一。在项目实施中,村“两委”、工作队多次到米泉、呼图壁、伊犁等地考察,最终确定采购新疆褐牛,为确定的32户贫困家庭发放1头“惠民牛”,并为贫困户家庭待出售的羊和鸡打广告,找销路。今年秋季,工作队帮助他们销售近百只羊、200余只鸡。
两年多来,工作队与村“两委”紧密配合,除了发展惠民养殖外,积极引导村民结合自然条件优势发展牧家乐等旅游产业。东风村菊花台7号农家乐老板张占民说:“2013年前我家靠种地、养羊年收入只有六、七千元,在工作队和村‘两委’的帮助下,去年开始经营农家乐,当年纯收入就达到10万元,今年我计划加大农家乐建设,再建栋2层小楼搞住宿餐饮旅游接待。”
工作队队长崔新乐说,喜闻自治区党委决定在未来五年继续深入开展“访惠聚”工作,村里只要坚持集思广议选择适宜的项目,依靠自治区村级惠民生工程的大力推进,将会极大地推动东风村经济发展,牧民脱贫增收,东风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!(乌鲁木齐市地税局驻乌鲁木齐县甘沟乡东风村“访惠聚”工作队)
-End-
编 辑/翟薇
目前1000000+人已关注加入我们